7月14日,202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新发展阶段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分论坛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社会工作学院、“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通过腾讯会议举办,为期一天。本次论坛共收到国内外投稿78篇,25篇论文入选,参会学者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院校,共有170多名国内外师生通过线上形式参与论坛。
本次论坛根据投稿,共设置了四个单元:“职业发展与挑战:基于社会工作者实证研究的讨论”“机构生存与策略:基于社会工作机构研究的讨论”“社工发展与中国特色:基于社工发展与参与治理研究的讨论”和“困难人群与实践理论:基于社工服务经验与理论研究的讨论”。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社会工作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众多的服务领域,同时也面临着专业化、职业化的诸多问题,希望本论坛能够发挥“社会工作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将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团结在一起,推动社会工作的有效研究与理论建设。
在第一单元“职业发展与挑战”的讨论中,学者们主要基于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数据进行量化研究。其中,南开大学吴帆教授、付聪博士的研究讨论了中国社会工作者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北京科技大学许斌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聂璞、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汪洋、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仝秋含、温腾龙分别围绕“职业承诺对社会工作者职业稳定性影响”“学习的处境化——本土社区工作者的经验学习模型建构”“服务型领导激发社会工作者敬业度的过程机制”“是什么留住了男性社会工作者?”展开了有趣的讨论。最后,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亚真从服务对象、服务关系、服务伦理三个方面来分析数字化治理时代社会工作面临的多重挑战,提出社会工作应当正视挑战并积极做出回应。
在“机构生存与策略”单元中,苏州大学朱志伟副教授以助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服务何以可能?”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石柏林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权力与控制集中的项目前期、权力下放与控制并行的项目中期、任务指标促使权力上移的项目末期,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沈阳化工大学曹迪副教授基于政府购买服务中社工机构自主性受限及其导致多重关系难题的背景,以“L机构”为例对社会工作机构与各合作方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了政府购买服务中社工机构面临的多重关系难题;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赵一帆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H社工事务所”为例,分析了不同环境维度下“H社工事务所”的专业化建构;广东开放大学赵晴老师基于资源依赖视角,通过个案比较法展开了第三方评估机构行动策略的讨论。
在“社工发展与中国特色”单元中,学者陈伟杰、刘莉、周力国、王璐、王杰、刘铭鸿、丁晶分别从社会工作范式、社会工作本土化出发,就社会工作的发展展开讨论,围绕“科学方法和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循证社会工作宏观实践”“迈向整合范式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本土化”“家庭驱动为本:家文化下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党建如何引领社区治理”、“社会工作参与政策执行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及“城市未成年人保护项目的运作逻辑及执行变通策略”等议题进行探讨。其中,福州大学讲师王杰就社区社会工作如何坚持党建引领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要使“小党建”向“大党建”转化,党建要引领治理生态,从而为社区社会工作提供动力,助力社区治理稳步前进。同时,还有学者探讨了家庭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社工站的建设问题。
在“困难人群与实践理论”单元的讨论中,学者林淑仪、孙家乐、喻成林、林伊玲、吴汉、张蕾、吴耀健分别围绕“助残社会服务中轻度智力障碍者决策参与的机制及策略”“喘息服务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影响效果的meta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证据整理与研究”“制度与生活视角下社会工作嵌入社区老年服务”“基于社交媒体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非正式同伴支持小组”“救助社工道德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等主题进行讨论。其中,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吴汉,以诠释性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对400名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组成的非正式同伴支持小组进行数月观察,分析了非正式同伴小组的优势:更具灵活、自由的特点,可以提供更丰富、实用的信息,可能产生更多独特的现象等。
在论坛的闭幕式上,华东理工大学黄锐副教授对本次论坛的所有参与者表示了感谢,并表示论坛发表的研究不仅分析了数据、讲述了故事,还和中国社工发展的过去与未来进行了对话,带来了很多有益的思考。他也表示今年下半年华理将承办“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年会”,期待与各位学者的再次相聚。